(文/編輯室 呂學智)
「元宇宙」(Metaverse)一詞源自於美國科幻小說家尼爾・史蒂文森的小說《雪崩》(Snow Crash) ,出版於1992年。2018年被改編成電影《一級玩家》,得以將小說中的概念以炫目的形式,展現於世人面前。
隨著新冠疫情肆虐,在整個2020年「元宇宙」一詞屢次被提起,成為網路中最受關注的議題。然而,真正讓全世界關注這個議題的爆點,是臉書(Facebook)創辦人祖克柏於2021年10月宣布將公司名稱更名為「Meta」而造成轟動。
這個概念在電影裡時常出現,例如《阿凡達》、《一級玩家》、《駭客任務》、《全面啟動》、《脫稿玩家》、《銀翼殺手2049》等等,都利用元宇宙的概念發展劇情。
元宇宙是怎麼一回事?
究竟什麼是元宇宙呢?你可以將元宇宙想像成虛擬的現實,或者大型的多人虛擬世界,人們除了可以玩遊戲,也可以交談、購物、散步、聊天、看電影、聽音樂會,做任何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做的事情。
最關鍵的是,使用者可以創造各種方式與現實世界互動,亦即建構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平行的虛擬時空,並且將所有個別獨立的事物及活動連結起來,將整個虛擬世界全面模擬成現實世界一樣。
人們可透過虛擬分身(Avatar) ,在虛擬世界中交友、創業、賺錢、創作,進而影響真實世界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曾經到過主題樂園的4D電影院,元宇宙所提供的就是超越椅子會震動、會噴水花的模擬體驗,而是一切接近真實觸感的虛擬世界。(註:4D電影是將震動、吹風、噴水、煙霧、氣泡、氣味、佈景、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,引入3D電影中,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。)
元宇宙和虛擬實境有何不同?
首先,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)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,提供使用者關於視覺等感官的模擬,彷彿身歷其境。
元宇宙與「虛擬實境」的不同在於,元宇宙解除了各家平台、不同遊戲等的限制,讓人們可以透過一種裝置、一個數位身分,進入整個虛擬大世界,在裡面,除了與人交流,也可透過交通工具自由穿梭到不同遊戲、展覽、大樓…等情境中。
亦即,原先各自為政的社群平台、遊戲等空間,如今都將模糊界線,人們得以自由地在不同空間中穿梭。人們可以在裡面賺取金錢並購物使用;也可以建立比視訊會議更具真實感的互動會議,並以第一視角看到其他虛擬人物,從中進行交談對話。
所以,元宇宙不是電玩遊戲,而是用科技網絡所搭建出的「現實生活」。你一早起床,不是出門趕公車,而是戴上「頭盔」,開始趕上班打卡、參加晨會、與同事的虛擬分身,一起討論專案。下班再約三五好友,到「虛擬信義區」逛街、看電影。在這個世界,甚至能有資產,土地、房子、汽車,而且都可買賣……。
元宇宙的特質
Roblox是首家在招股書中提到元宇宙的公司,並提出了「元宇宙」的8大要素,即身份、朋友、沉浸感、低延遲、多樣性、隨地、經濟、文明。在元宇宙的世界,能想像的、甚至超乎想像的,都可能成真。
1) 虛擬實境:集體虛擬共享空間,身臨其境的感受。
2) 跨越平台:可迅速穿梭於各個虛擬世界之間。
3) 虛擬身分:通過虛擬形象,進行多元性的角色扮演。
4) 共創內容:用戶可共同創造,如活動、商業、課程…等。
5) 互動會議:提升視訊會議所缺失的臨場感與沉浸感,增進效率。
6) 擬真體驗:通過擴增實境(Augmented Reality),提升沉浸式體驗。
7) 獨立經濟:可以解決現實經濟體系以信任為履約基礎的缺陷。
8) 社交系統:擁有自立的社會系統,自由進行社交、學習、玩樂。
此外,隨著元宇宙科技的發展,可以滿足人類更高的渴望,滿足過去所無法完成的體驗,有著令人驚豔的效果,例如:
l可以學習駕駛汽車、遊艇、飛機、滑翔翼…
l可以讓學生擬真體驗各行各業的職場生活
l可以讓一般人體驗明星或富豪的生活享受
l可以讓盲人體驗正常人所看見事物的感覺
l可以讓肢體障礙者體驗四肢健全者的活動
l可以讓失去至親的人再次與所愛之人重逢
元宇宙如何應用在教育上?
倘若運用於國文或體育時,人們會發現不少優點。首先想像一下,如何教一首李白的《早發白帝城》,老師利用科技帶領同學直接到唐朝,進入模擬的白帝城,調校時間在早上,讓學生感受「朝辭白帝彩雲間」是何等光景,日光是強烈還是溫和?是哪個季節的太陽?彩雲又是何等模樣,是淡是濃?
然後說到「猿聲」,說到「輕舟」怎樣「一日還」,讓學生模擬坐在舟上,感受微風輕吹。又或是選擇作為旁觀者,站在山邊上,遠看李白這趟行程,聽猿猴的叫聲以及舟子的輕靈動感,如此,豈不是能多角度了解這首詩嗎?
再舉運動為例,奧運之後,大家都更熱衷於羽球,我們要怎樣將自己鍛鍊成優秀的選手呢?若科技發展成熟,教練可以選擇一個虛擬選手,調整相應級數,然後配對進行練習。運動員在球場上應戰,對手可以是虛擬的,也可以是實體的,但不一定在同個一場地。
教練可以輸入數據,模擬不同等級的選手,讓運動員逐級提升來挑戰。透過虛擬環境,讓選手體驗國際比賽的場地,對抗模擬對手,包括周圍觀眾的歡呼等等,使選手更能身歷其境,以便在實戰時能有更突出的表現。
教學應用無遠弗屆
此外,當談到種族歧視,無論老師再怎麼說,白皮膚的人也很難體會有色人種日常經歷的歧視。美國史丹佛課程大學,就有一節場景,由兩位教授共同設計的「VR虛擬實境」課程,讓學生扮演黑人Michael Sterling,親身體驗他從小到大經歷的各種日常被歧視的情境,幫助學生建立同理心。網路評價很高,親身體驗是了解事物的最佳方式,這堂課做到了這點。
此外,各種科學應用,如天文、歷史、建築、生物、醫學,甚至考古、藝術…等等,倘若這些都能結合元宇宙的話,那必然會有更令人驚豔的體驗,不僅是虛擬實境的感受,還有互動式與體感式的真實體會。
甚至,各種社團交流、戶外學習、工作實習…等,都將和以往線上虛擬導覽不同,夠透過數位化的身分,能與同學們產生更多互動與創造,使個人的學習經歷提升為立體全面性,且是全天候、全感官的學習體驗。
線上學習所面臨的限制
新冠疫情危急之際,造成各國政府、企業、學校、各行各業,不得不封城、停班、停課,以至於必須仰賴視訊會議和線上教學,而學生和家長不得不學習各種視訊軟體。自此,網路教材、學習平台不斷發展,網絡頻寬也漸漸進入更大的需求,各種線上溝通工具應運而生。
然而,學校推展線上學習的進展各有不同,實施的結果大家有目共睹,簡單來說,就是「面授學習」一定比「線上學習」來得好。而實際上,仍有許多家長未能完全運用網路工具幫助孩子學習;又或者,家長也必須在旁協助孩子,這樣的學習是不是理想的模式呢?
雖然,無可否認的,線上學習的環境已比當年理想,至少絕大部分可以做到即時簡訊或線上通話,而且發展出線上線下「混合式學習」的新模式,但學習的限制依舊,關鍵是,孩子們真的能充分地、足夠地表達與交換意見和問題嗎?
或許疫情稍有緩和,但網上學習有兩個令家長十分煩惱的問題。第一是,學生只能看著小小的螢幕學習,不免容易分心,因為那並非沉浸式(Immersive)的學習,抽離感十分強,家長不免要在旁督促。第二是,家長顯然十分擔憂於當大人沒在場時,如何控制孩子妥善運用網路。
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關鍵
我們相信,青少年要多嘗試跨領域學習與培養多元世界觀,並且利用身邊的資源與平台,為自己準備進入職場的能力。主動、持續地學習,累積自我價值,是年輕世代因應變局之道。對人與環境有感知能力,擅長處理人際關係,遇到挫折能快速回復、繼續向前,培養「帶著走的能力」。
疫情的肆虐讓我們發現,人與人協作不只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,連在工作上都是關鍵。許多流程因為疫情已被數位化、標準化,但在後疫情時代,如何確保有效溝通,仍是值得重新思考的議題。
在減少群聚及保持社交距離成為新常態的狀況下,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,以確保學生的學習與啟發,是身為教育工作者考慮的重點。畢竟,良好的互動有助於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,這也是學校與學生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。
教育的目的何在?若只是為了考試與升學,那麼學習將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,而是痛苦的義務,而這必然是極其失敗的教育模式。我們希望教育是「終身學習」的路程,是不斷成長而能回饋他人與社會的教育。
因而,培養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、具有愛心與創造力的人、能貢獻與服務社會的人,並且最終可以達成「自我實現」的人,而這樣的社會與世界,才會越來越美好。
最大的潛在領域其實是教育
「大學」的英文詞就是University,本身與宇宙相關,而元宇宙將為這樣的學習,提供最大空間和最好的技術基礎。例如,「開放式大學」就適合在元宇宙中進行,讓所有的人不再束縛於校園,這將開拓出人類美好的未來。
未來的教育,因為知識更新速度太快,全世界的教育體制,有可能都無法跟上現在知識、科學、技術的速度,而導致人們或青少年,更多壓力與焦慮的來源。雖然,現在YouTube和許多教育網站,已經在承擔教育的部分功能,但仍有其侷限性,學生仍是被動學習,無法成為教育之參與者。
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,人的最高級欲望之一就是「求知」。按照傳統教育基礎設施和模式,很難解決學生被動學習與成為教育參與者的障礙。因而,通過元宇宙,將可重新構建21世紀人類未來的教育體系。
呼籲教育界更多地去關注元宇宙,成為元宇宙的早期原住民,思考如何在元宇宙中創辦大學,讓青少年學習掌握科技的優勢,真正具體培養出跨時代的能力。
參考資料:
1. 朱嘉明(2022)/元宇宙應用潛力最大的領域是教育
2. 陳章華(2021)/元宇宙的教育世界
3. 陳章華(2021)/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
4. 多鯨(2021)/元宇宙+教育 序章已啟
5. 經濟學人(2021)/ 元宇宙概念是什麼?是趨勢還是夢?
6. 科技新報(2021)/ 史丹佛搶開「元宇宙」第一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