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布的成長日記 親子共學的轉變
(文/據點社工 歐子瑜)
課本和教室所學的,才算學習嗎?
現今社會,很多人把學習看得很狹隘,認為只有課本或教室上所學的知識,才算是學習。事實上,生活裡面處處是學習,重點在於如何讓孩子一同參與,並在過程中對眼前的事物,有更全面性的理解。
就像很多孩子看到平常所吃的水果,都是大人事先切好、處理好的,自己並沒有參與準備過程,因而對生活常識感到匱乏,以為西瓜是長在樹上,不知道芭樂有籽,或是芒果有核,因為孩子吃到的那些水果,都是父母已經處理好的。
布布(化名)是一位可愛的小男孩,就讀國小二年級,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。然而,媽媽曾提到,布布在家經常會兇她,認為媽媽應該幫他做好事前的準備,一不合意就會隨即生氣。
曾經有一段時間,布布對媽媽的態度有所改善,但一回到阿嬤家就原形畢露了,導致之後跟媽媽的親子關係不佳。因此,我們想透過這次親子活動,來改善媽媽和布布的關係。
親子共學課程 改善彼此關係
11月初,新市課後班開始了親子共學課程,總共八次,每次兩小時。這次邀請布布的媽媽來教授烘焙課。上課前布布非常期待媽媽來上課,也會跟其他兒少炫耀:「我媽媽很厲害喔,她會做很多好吃的餅乾跟蛋糕!」
媽媽表示:「布布在家和在課後班的表現完全不一樣,在家時會對我兇,在課後班卻很乖。」所以,設計這次親子共學的課程,就是希望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。
第一次課程,布布站在離媽媽很遠的地方,不敢開口講話,安靜地度過這兩堂課。隨著往後課程進行,他開始會微笑回應,在社工和課輔老師的鼓勵下,偶爾也會站在媽媽身旁聽課。
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
接下來的課程中,發現布布進步很多,甚至會主動詢問媽媽是否需要幫忙,讓媽媽當下感到很開心。當他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時,也會主動尋求媽媽的幫助,只是態度不佳,顯得有些不耐煩,雖然媽媽會因為布布的吵鬧而稍加責備,叫他去旁邊等候,但布布已經不會因為被責備而不敢和媽媽交流,這是兩人親子關係進步值得肯定之處。
12月25日已經來到親子共學的最後一堂課,布布和媽媽之間互動明顯增加,因為經過這八次課程,確實幫助到布布和媽媽之間關係的改善,老師們覺得再累都值得了。
活動結束後,我詢問媽媽:「布布在這八堂課中有成長嗎?」媽媽回答:「布布真的進步很多,現在在家也都會主動完成功課再去玩,不需要催促,跟之前不一樣了!」「很感謝這次機會,可以教課後班的孩子烘焙,也讓我和布布之間的互動變好了!」
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
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漸進,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一邊做家事一邊教導孩子,這不僅是很優質的親子時光,也能讓孩子對家事有基本認識。中、高年級以後,父母可以和孩子分工合作,例如大人煮菜,孩子洗菜、挑菜。
總之,孩子愈大愈需要放手,讓他們有機會嘗試,只有在錯誤中學習,才能汲取經驗及養分。所以,在親子共學活動中,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學習成長,也拓展了他們的生活常識,更令人肯定的是,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未來,我們還計劃在課程中加入更多實用與生活化的教學,例如園藝手作、桌遊拼圖、親子共讀等,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到更多實用的知識和技能。這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,還能讓孩子們在「做中學」,並培養親自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