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字整理|國際服務處 謝慧瑾
平凡卻特別的一天
2025年4月1日清晨,加德滿都的馬諾霍拉河畔一如往常,貧民區的空氣裡夾著塵土與茶香。吉瑪,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,在鐵皮屋裡起身、煮茶、喚醒疼愛的小孫子準備上學。與往常不同的是,她一邊做早餐,一邊帶著些許緊張的心情。
原來,今天是兒童關懷據點啟用的首日,就在她家隔壁,而她是廚房的主廚之一。
「不知道孩子喜不喜歡吃這些菜?如果喜歡,那就太好了!」她一邊思索,一邊與另一名廚房媽媽前往市場,走了半小時路程,只為買到新鮮的蔬菜與豆類。因為沒有冰箱,所以必須天天採買、天天現煮。
時間過得很快,下午三點,第一批孩子放學回到社區。看到一份份點心,有的閃過猶豫的表情,有的直接大口吃了起來。「好好吃喔!」一個孩子滿足地說。吉瑪和社工對視一眼,輕輕鬆了口氣。那一刻,他們知道,據點真的開始了!
貧民區兒童關懷據點 服務新里程碑
據點所在地是昔日清寒學生尼瑪和明瑪的老家。十多年前,環宇資助這對兄弟完成高中與大學,如今,他們分別成為合格醫生與環宇尼泊爾社工,他們的故事是「教育翻轉命運」的最佳見證。
此外,兩人各自擔任「雪巴育幼院」的董事長與執行長,憑藉著他們對貧民區的熟悉與了解,機構開始評估是否能在此設立關懷據點服務,照顧更多貧困卻需要教育機會的孩子。
2024年的尼泊爾大暴雨,洪水淹沒了這片貧民區,洪水退去之後,環宇與德國善心人士攜手,捐贈90戶家庭冬季棉被,展開社區關懷工作的第一步。今年,環宇指導社工進行全面性調查,針對當地兒少與相關組織訪談,正式籌備一所兒童關懷據點,以供應營養點心作為第一項服務。
對許多住在鐵皮屋、日食兩餐、缺乏營養的孩子來說,這份點心不只是填飽肚子,更是成長發育的食糧,甚至是每天學習與改變的起點。這是環宇國際服務,自高山偏遠地區擴展至城市邊緣弱勢社區,一個新的里程碑。
故事從一間老屋開始
從2025年2月開始籌備,帶著明確方向—「建立孩子喜歡來的地方」,讓學習與陪伴循序漸進地發生。由於尼泊爾沒有「課後輔導」的概念,於是從下午點心著手,為孩子提供營養,也建立他們固定到據點的習慣。
我們首先與教會、幼兒園、家長、孩子進行訪談,了解社區已有的資源和缺口,避免資源重疊。調查發現,教會已有幼兒教學與老人晚餐服務,便選擇聚焦於8至18歲的學齡學生,補足下午的課餘空檔與營養空缺。
3月,選定了據點的地點——尼瑪和明瑪的老家。他們在這裡長大,憑著毅力改變自己的命運,老屋背後奮鬥成功的故事,可以鼓舞人心。
尼瑪一家人在去年搬離後成為空屋,變成廢棄髒亂之處,明瑪帶領當地人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整理,重新鋪上水泥,補強地基、階梯和牆面,並進行粉刷。尼瑪醫生也換下白袍加入刷油漆的行列,為孩子刷上明亮充滿童趣的色彩。
社工明瑪回憶這整個過程,說每一步都很重要,缺一不可,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這個地方真正適合孩子。他說最困難的是整修階段,「幸好鄉親們都有經驗,幫了很大的忙。」
每天下午三點的美味
廚房設備簡單,卻有著最真實的鄰里溫度,我們雇用兩位當地居民做為廚房媽媽,雖非專業廚師,卻能煮出孩子們可以吃飽又吃得開心的食物。
據點在4月1日正式啟用,原本預估每天會有50名孩童參與,結果卻來了70多位。
午後點心充滿在地風味,菜色多元變換,有扁豆米飯配水煮蛋、馬鈴薯咖哩、大餅配奶茶、酸奶、季節水果等,兼顧營養與美味。
據點門口掛上了「Children Snack Program」(兒童點心專案)的顯眼布條,充滿童趣與尼泊爾特色,由環宇台灣總會設計,在尼泊爾輸出列印。孩子們好奇地用手指著字念道:「Children!」「Snack!」一邊練習英文一邊開心走進屋內。
這裡,不只是一間供餐的地方,也是他們每日最期待的一段時光。
孩子與社區 正在慢慢改變
社工明瑪說:「這段時間,讓我最難忘的一幕,是一位老奶奶在據點親手餵孫子吃點心的畫面。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,她過世前也住在這個社區三十多年,那一幕讓我百感交集。」
這據點以前是他們與舅舅和外婆合力搭建,是他小時候與母親、兄妹一起住的家。「那是我們搬運泥土與石頭親手蓋起來的。過去像夢一樣,我還記得哪裡是廚房、哪裡是床,到處都充滿了回憶。現在,我們曾住過的家,能成為近百位孩子休息、吃飯、學習的空間,讓我感到既自豪又感動!」明瑪回憶。
廚房媽媽尼姆說:「我很開心能在這裡煮點心,一方面可以幫助家裡經濟,一方面讓我的生活有了重心與意義。現在每天時間一到,我就知道要開始準備。看到孩子們放學回來,又餓又累,大口吃著飯菜,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,我真的很有成就感。他們和我的孩子年紀差不多,就像是在餵自己的孩子一樣!」
然而,每天陪伴孩子的日常中,也經常上演一場場意想不到的挑戰!尼姆坦言:「最困難的是照顧年紀小的孩子,他們在屋子裡玩耍、吵鬧,甚至打架,真的不容易應付,但仍然值得!」
孩子說,他們最喜歡咖哩烤餅,有的喜歡炒飯,也有人說,只要是這裡煮的都好吃,因為他們從學校餓著肚子來,吃任何點心都喜歡。從一開始的害羞、好奇,到現在的熟門熟路,這個據點不只是提供餐食,也是他們的共同回憶,更是放學後期待的歸屬感所在。
此外,廚房食材也優先向在地小農購買,給予公平價格,支持本地農業與永續。媽媽們煮食、孩子們吃得開心、小農穩定供應、社工陪伴守護,這個據點正慢慢長成一個彼此照顧、融洽相處的溫暖社群。
未來展望 打造孩子的心靈角落
這片河岸邊的貧民區,每年雨季幾乎都會淹水,泥汙隨著髒水沖進屋內,環境變得一片泥濘,並毀壞家中的生活用具。雖然據點整修時已設法加強牆面與地基,但真正的考驗將在雨季後才見分曉。
建造安全的環境是第一步,未來我們還將展開以下行動:
- 閱讀與玩樂:募集圖書、球類、樂器,讓孩子能在據點自由探索、快樂學習。
- 擴大連結力量:募集行動可擴大連結社會大眾,讓更多人看見據點的價值與生命力。
- 培力在地師資:訓練在地青少年成為課輔老師與社工,既能就業也因熟悉社區文化,而產生更長久的服務潛力。
- 愛與付出的傳承:帶領雪巴育幼院的學生服務貧民區,以實際行動落實生命教育,實踐公益精神。
想像這個兒童關懷據點有無限的可能,除了課後輔導、午後餐點,長期還可以有品格教育、多元才藝、親子活動、親職教育、職涯探索等課程,甚至社工、志工培訓的功能。但這還只是台灣式的想像,是否適合當地需要,這一切都必須一步一步前進,靜待實況做調整。
改變 就從陪伴開始
十歲的阿莎說:「我喜歡下課來這裡吃點心,這裡是我們一起消磨時光的地方,有時吃完也會一起玩耍。」十五歲的米蘭則期待:「希望未來這裡能有學習課程,並讓那些沒機會上學的孩子也可以來學習。」
這個據點的誕生,不只是我們的計畫,也不只是孩子們的需求,而是一場由貧民區媽媽、鄰里鄉親、鮭魚返鄉青年、當地社工志工以及環宇台灣團隊共同完成的實踐。
孩子不會知道我們用了多少心血與汗水,但他們會記得:每一天,他們放學回家,有人為他們準備了一碗熱騰騰的點心、一句問候、一個安心自在並充滿愛與關懷的心靈角落。
我們相信,改變,就從穩定的陪伴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