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字整理/呂學智)

新北市一名13歲國一生,這學期才以優異成績進入數理資優班,開學兩周後,早上泛淚與父母道別後,便從住處墜落,被發現時已失去生命跡象。少年父母悲慟不已,表示孩子生前曾說自己不想上學,但並沒有多說原因。

事實上,台灣的青少年自殺事件頻增,近幾年更是不斷傳出資優生自殺的新聞,兩年前一名北一女新生,疑因課業壓力跳樓輕生;去年底台大三天內接連傳出歷史系、法研所學生輕生,消息震驚全台。

年輕世代為何會選擇在青春綻放時結束生命,心理危機與壓力究竟從何而來?

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

根據衛福部統計,青少年族群(15~24歲)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,2020年有239人輕生;自殺通報逐年增加,2016~2020年分別為4368、4905、6352、7991、10659人次。

 

這些統計凸顯青少年自殺、自傷議題的嚴重性,學生自殺原因以「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」為最高(41.3%)、「感情因素」(30.2%)及「學校適應」(20.9%),顯示精神健康以及情感人際關係是最大影響因素。

此外,由於網路使用的頻繁,許多青少年困於網路霸凌的問題,常被酸民留言嘲諷,易導致情緒不佳,甚至出現自殺、自殘的想法,所以強化校園心理輔導,已是當務之急,刻不容緩。

社會變遷快速 心靈適應需要時間

青少年面臨很多問題,容易感到茫然,根據衛福部統計,兩成國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要自殺,家長與教育單位不得不更用心關切。

1、自殺是青少年第二大死因

自殺為台灣青少年第二大死因,僅次於事故傷害(41.9%),和惡性腫瘤(12.5%)並居第二。

從2003年起,在這個族群中,自殺就一直高居第二。其中47%自殺身亡的青少年,至少符合一項精神疾病的診斷,最主要的就是憂鬱症。

2、兩成的國高中生,曾經認真想過要自殺

根據國、高中生健康行為調查,有高達24.8%的國中生和20.6%的高中生, 曾經認真的想過自殺。

調查也顯示,9.8%國中生、10.3%高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或寂寞;8.6%國中生、9.7%高中生經常或總是睡不著覺。

憂鬱症初期很難覺察,很多都是生理症狀先出來,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睡眠障礙增加,青少年通常只會睡不夠,如果孩子連續抱怨睡不著,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。

3、每7位有1位青少年,有明顯憂鬱情緒,需要專業協助

依據六都國、高中職學生的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,有13.3%的青少年,也就是每7位有1位具有明顯憂鬱情緒,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
 

我的孩子怎麼了?

你是否留意到孩子的憂鬱情緒?國高中生時期,是孩子們最感到徬徨的階段,除了生理外在的轉變,青春期所面臨的心理情緒更大,像是自我價值探索、考試壓力、同儕比較、網路成癮…等,都會引發孩子迷惑與困頓,造成莫大的壓力。

青少年一般較於易怒,對於成人的世界往往會覺得格格不入,經常憤憤不平。面對社會、校園、人際、家庭或感情的種種壓力,容易受情緒影響而陷入抑鬱與絕望之中。身為家長的你,是否曾用心去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呢?

當孩子學業成績下滑、常請假或蹺課、同儕關係變差、和父母衝突變多、食慾不振或暴食、整天無精打采且常猶豫不決…。出現這些狀況,許多人常會歸咎孩子「不聽話」或「叛逆期」而不加以重視,甚至持續責備、勉強補習等,施以壓力式的管教,但其實真正原因是,孩子生病了!

「不能說」的秘密–青少年不愛說話

在有明顯憂鬱情緒的青少年中,僅1/10求助輔導老師,約3/4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出自己的狀況,情緒無法說出來,累積久了就會生病,甚至有自殺的傾向。

通常孩子上了國中,正值青少年叛逆期,整個人突然就會變得沉默寡言,喜歡跟朋友在一起,勝過跟家人相處。而且如果學校發生的大小事都要跟父母報告的話,會讓他們覺得很糗,甚至很遜。
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這種情形其實是很正常的,因此,家長不必太過擔心。只是原本無話不談的孩子,突然之間像變了個人似的,變得不愛說話,難免會讓父母無所適從。

如果孩子不想開口說話,父母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方式,雖然父母落寞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不過,採用追根究底的詢問,只會造成孩子抗拒的心理,變得只會更加沉默而已,最糟糕的情況,甚至會失去親子之間的彼此信任。

9個警訊—關心孩子變憂鬱

青少年的憂鬱症狀,不一定是典型的情緒低落,也很少人會直接告訴父母,他們可能會使用逃學、網路成癮、暴力或濫用藥物…等方法來呈現。所以父母要留意孩子日常行為的變化,以辨識孩子是否有可能憂鬱。

 

  1. 睡眠困擾,如失眠或嗜睡
  2. 胃口改變,暴食或沒有胃口
  3. 平時能做好的事,突然表現不佳
  4. 原本喜歡的事物,變得意興闌珊
  5. 生氣易怒,與人衝突多
  6. 自理能力變差,懶散不顧儀容
  7. 易分心及無趣,成績突然變差
  8. 抱怨身體不舒服,頭痛、胃痛等
  9. 透露出自殺想法或活著沒意義的話語

當父母留意到孩子有以上的行為改變,且持續兩週以上的話,可能代表您的孩子有憂鬱狀況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。

孩子患上憂鬱症,如何幫助他們?

一旦發現孩子有憂鬱症的傾向,父母通常會有兩種反應。一是覺得孩子明明很輕鬆,但抗壓性不足,肯定是草莓族,因而錯失治療機會;另一則是不知所措,甚至過度自責。面對憂鬱症的孩子,我們不輕視也不誇大,除了多關心與陪伴之外,可以依偱以下方法,一同跨越憂鬱的幽暗低谷。

 

  1. 鼓勵孩子維繫社交:憂鬱的孩子通常會遠離朋友,但越離開群眾越無助於康復,可以鼓勵孩子與他人重新連繫,例如參與聚會、做志工或培養興趣。
  2. 充分運動飲食睡眠:患上憂鬱和感冒類似,同樣需要三餐定時、營養均衡的飲食。也要有充足睡眠,並且鼓勵孩子多到戶外走走與運動,減少看3C的時間。
  3.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:在尋求專業協助時,要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,尋找孩子能信任的醫師或心理師,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憂鬱症的康復很重要。
  4. 陪伴孩子走過治療:大部份的憂鬱症都能康復,但與感冒一樣都需要時間,切莫操之過急,應帶著同理與耐心,陪伴孩子走過服藥或心理治療的過程。
  5. 不要忽略照顧自己:為了照顧孩子,父母容易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結果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,結果孩子還沒好,父母反而病倒了。

 

網絡世代,更易導致不安

網絡的普及改變了世界,青少年必須管理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「身分和認同」、按讚數比較、人際關係網路化、霸凌言語的傳播、全世界的災難、真假新聞……,都一併照單全收。

科技帶來另一種「無法關機」的壓力,今日的青少年好像一座小火山,隨時會爆發,不斷接收、累積來自手機和周遭事物的壓力,幾乎無所遁逃。這些壓力會挑戰孩子的心理素質,尤其網路成癮更造成不利的因子。

然而,孩子並沒有能力去調節或解決情緒困擾,容易和自己或家人過不去。同時,誘人的網路遊戲有強大黏著力,會造成眼部、頭部的肌肉緊繃,會讓人更易憂鬱以及降低思考能力。

此外,由於手機的便利與社群的發達,青少年大都透過網路與世界聯繫,長期互動與影響之下,會傾向符合社會期待,反而會壓抑自身需求,更容易憂鬱不安。

家人是拯救的關鍵

父母要察覺孩子的心理健康「並不容易」,青少年的自殺企圖或是自殺未遂的原因,大部分為感情問題、人際關係、情緒障礙和憂鬱症,很多家長都忽略孩子的感情煩惱,當孩子迷惑時,如何成功扮演陪伴者的角色就很重要。

對於大部分遭逢痛苦的青少年而言,對溝通方式較為敏感,建立溝通管道是非常重要的,孩子需要一條情感疏通的管道。

  • 適時地給予傾聽、瞭解、接納;傾聽、瞭解其困擾,而不是阻斷他的表達。
  • 提升溝通品質,如肢體語言、尊重、肯定與關愛等,都是必須注意的重點。
  • 營造親子在一起的時光,每周安排固定溝通的機會,尋找並培養共同興趣。
  • 青少年非常需要身邊親友的關懷,通過陪伴與支持,牽引他們走出煩惱。
  • 加強青少年自殺防治方面,可從家庭、學校和社區,由近到遠層層協助。

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、同儕影響等價值觀拉扯的階段,特別容易「一時衝動」而傷害自己,對於專業人士的協助又較難信任。所以,從小培養親子信任感非常重要,這時期需要家長和老師多一點注意和耐心,找到那個能打開孩子心房的人,陪伴青少年走過情緒風暴的危險期。

 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衛福部(2021)/統計處/107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;106年高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
  2. Heho健康(2021)/家人長期心情不好?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
  3. 李佩璇(2019)/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創20年新高,家長不該忽視的情感教育/親子天下
  4. 賓靜蓀(2018)/青少年憂鬱風暴來襲,兩成國高中生,曾認真想過要自殺/親子天下
  5. 賓靜蓀(2018)/憂鬱症成為青少年「不能說的秘密」?避免孩子掉入情緒黑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