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編輯室 呂學智)

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

當一個社會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%,稱之為「超高齡社會」。國發會推估,我國超高齡社會將提前於2025年到來。值得注意的是,自2043年開始,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維持在700萬人以上,未來大量高齡照護需求,以及社會保險給付費用,包括勞保、健保等須及早因應。

一個社會主要是由15至64歲青壯年之「工作年齡人口」所撐起。這群人口投入生產,創造產值,促進經濟發展,並且繳稅、負擔勞保、健保等。若要扶養的老年人口愈來愈多,將對經濟發展、社會發展造成極大危機。

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2025年每5個人就有1位65歲以上。2020年每4.5個青壯年扶養1名老人、2025年每3.4個青壯年扶養1名老人;到了2070年變成每1.2個青壯年要扶養一個老人。

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帶來風暴

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,將引爆高齡化的四大問題。

1.平均壽命延長:如何準備退休所需要的生活費。

2.醫療費用增加: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平均醫療費用約新台幣9.7萬元。(隨年紀增長逐漸增加)

3.老年人口越來越多:青壯年族群所要負擔的壓力越來越大。

4.長期照顧需求遽增:台灣長期照顧需求的比率持續增加,醫療資源分配與長照人力需求已經爆炸。

退休不當孤單老人,擔任志工更快樂

多數的志願服務工作都是群體服務,所以能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擴展生活圈。透過志願服務工作,接觸到更多人,能增強與社會的連結,對相關的社群產生的歸屬感。

除了參加社團活動,鼓勵長輩可以參與志願服務的工作,來豐富退休或是年老後的人生。志願服務指的是個人出於自由意志,運用一己的知識、體能、勞力、經驗、技術、時間等來貢獻社會,且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,對社會提出有益的志願服務的人,常簡稱為志工。

參與志工服務好處多多

一、透過服務貢獻自己價值,增加自我價值感。

二、與人群連結,增進交流互動,產生歸屬感。

三、能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擴展生活圈。

四、發揮自己原有專長,分享職場或人生經驗。

五、通過訓練學習新的知識,不會和外界脫節。

雖然志願工作定義是沒有強迫性,也不求立即的回報,目的主要是在幫助他人,但是志願服務的內容,還是需考慮安全與適任性。

志願服務工作的種類繁多,有的是應用專業知識,有的只需運用社會經驗,更多的志願服務工作,只需要有愛心體力與時間,就能貢獻心力。

銀髮志工從哪裡開始

如果中老年人要參與志願服務工作,可以嘗試到社區據點、圖書館、醫院、學校…等。其他還有區公所志工、長青學苑志工、鄰里巡守隊、關懷訪視志工、環保志工、交通導護志工,甚至許多非營利組織、教會或宮廟等,也都有銀髮志工服務的需求。

在社區據點擔任志工,可以實際接觸到社區環境與里民,可以了解高齡化在鄰里社區的實際狀況。做志工前都要接受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,「志工就是要快快樂樂,不求回報」,當保有服務及付出的心態,同時可以接觸外面的世界,與許多人交朋友,生活就會非常充實、愉快。

在醫院裡做志工服務,也同樣要接受教育訓練課程,例如心肺復甦術,使用自動心臟去顫器等,也可以學習很多醫學保健知識,例如衛生消毒、保命防跌等概念,對於銀髮族志工來說,是非常有收穫及幫助的。

借鏡丹麥經驗,初老者擔任社區照顧志工

丹麥屋登斯(Odense),是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家鄉,因為推廣失智社區照顧聞名歐洲。其特色是「四層照顧」,第一層是諮詢與通報中心,第二層是志工社區照顧,第三層是專業社區日間照顧,第四層是機構。其中第二層主要接待初期失智者,這部分就由志工組織來經營。

一般人可能覺得失智照顧很專業,甚至很麻煩,需要護理或精神科社工。但實際上這第二層的設計,就定位由志工組織負責。除管理專員是專職外,全都是志工,而且清一色是剛退休的民眾。

第二層的社區照顧設有固定場地,也有設置小型賣場。初期失智者會自行前往,或由家屬或志工陪伴前來參加活動。在這裡,可以打橋牌、打毛衣、唱歌、閱讀與其他學習等。

身心健康的初老者擔任志工,在週間輪班,協助專員維持行政事務,接待失智的客戶。丹麥的志工社區照顧模式運作得很順暢,已成為歐洲老化對策範例之一。丹麥鼓勵初老者投入社區照顧的志工服務,有幾個好處:

  1. 志工年齡與客戶相近,很容易同理和有共同溝通語言。
  2. 有自然機會觀察讓自己與親友,及早預防和治療。
  3. 讓初老者保持活躍健康,為國家節約後期醫療開支。
  4. 彌補高齡少子社會,專業照顧人力不足改善負荷。
  5. 強化在地社會連結,因為相互照顧,拉近人與人的關係。
  6. 減少負面思維,看到別人處境而心存感激。
  7. 更多國民以最低成本有效方式具備高齡社會素養。

環顧台灣,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初老者,正在四處尋找生活意義。鑑於台灣和其他老化社會有相似的困境與壓力,高齡社會的生活品質需要改善,失智者也越來越多,若能參考丹麥,更積極推廣與組織志工,讓初老者有機會成為初期失智的支持者,也是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路。

50到65歲都算年輕人,初老照顧老老

根據衛福部的資料,1980年代,台灣剛開始推動志願服務時,參與者以女性、家庭主婦居多。但近幾年來,男性和65歲以上志工的人數增加。65歲以上佔所有志工人數比例從2007的10.84%成長到2017年的24.4%,幾乎是倍數成長。

研究報告指出,65歲以上的志工投入志願服務最大的動機為行善助人,因此服務的領域以環保和社會福利最多。65歲以下,都算還很年輕。希望更多熟齡人口從事志工服務,特別是初老服務老老。

心情變好、朋友變多、看病次數變少

衛福部研究報告,有志工經驗者,72.3%覺得生活更充實、50.6%自認獲得成長的機會,33.2%則覺得當志工可促進身心健康。

政府鼓勵中高齡者擔任志工,也是一種健康促進。老人若缺乏社會參與,容易罹患失智等文明病。在一份非正式調查中發現,參與志工服務者,長期下來看門診次數較少、住院天數也較短,可見參與志工服務確實有益身心。

為什麼當志工能促進健康?除了外出活動的機會增加,不少志工在幫助弱勢的同時,也會進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,減少負面思考。此外,志工也有更多機會學習專業知識,例如聽取衛教新知、學會照顧老人的技巧等,因此助人的同時,也是幫助自己。

環宇社區據點提供的活動與功能

環宇在全省推動社區長者照顧服務計畫,辦理弱勢老人共餐、送餐、電話問安、關懷訪視及健康促進等服務,並深入瞭解弱勢老人的需求,協助連結所需的資源,以使社區裡的弱勢老人可以獲得良好的照顧。

在長輩還能活動時,即提供服務,以預防觀點為導向,減低疾病發生,長遠上亦能降低更多的社會福利成本。除了生理方面的問題,老人在心理與社會方面的需求,亦需要更多的關懷與服務,以減低老人的孤寂感、失落感。

肢體律動課程、高智爾球、手作園藝盆栽、書法課程、卡拉OK歡唱、手機群組操作、社區銀髮走讀、生命故事書…等,據點所舉辦的活動和課程豐富而多樣,讓長輩們彷彿融入在一個大家庭之中,快樂的氛圍和學習的環境,讓長輩們的身體跟心靈都獲得了活化。

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老人憂鬱症問題也不容忽視,環宇社區據點早就觀察到這個現象,因此在據點經營上,特別注意對於憂鬱長者的關懷與照顧。因此我們設計這些多元活動,具有陪伴與關懷的意義,可以預防及減緩憂鬱惡化。

主動學習帶來改變

我們提供老人照顧服務的平台,推動社區老人照顧服務工作,建構一個「在社區」、「由社區」、「為社區」的體系,藉由各項活動與資源連結,使長輩們在快樂的志工服務過程中,找到付出與給予的意義。

志工可以參與備餐或協助送餐、關懷獨居長者、陪伴與協助課程,甚至有些是陪伴課後班兒少志工。快樂正向的陪伴,是化解憂鬱的良方,因此據點將營造出一個和樂家庭的氛圍,快樂與成長的基地,這是環宇社區據點一個重要的目標。

此外,我們精心設計「長者之師」課程,讓長輩自己擔任課程領導人,例如手作家鄉美食或是社區走讀的導覽。當然,在準備過程當中,他們是備感壓力而充滿緊張的,然而長輩們卻是絲毫不馬虎,凡事盡心盡力。

每每在一堂課程精彩的技術教導,或豐富的導覽之後,獲得來自於大家肯定的掌聲,他們的勇氣化為驕傲,臉上洋溢著成就感,這是他們最感幸福的一刻。

我們相信,長者們可以自我成長,也可以主動學習,並且擁有獲得新想法的能力。他們可能會通過同儕的討論,或是回去跟家人產生聯繫,讓自己慢慢會在心裡或生活裡面,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,而是這些作用,最終帶來了正向的結果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蔡佳芬/2020/不當孤單老人,5個原因讓你第二人生更快樂
  2. 陳莞欣/2018/50到65歲都算年輕人,「初老」照顧「老老」成志工服務趨勢
  3. 衛福部/2018/活躍樂齡志工生活樂趣多
  4. 張馨方/2021/從丹麥經驗看見初老世代投入志工服務的七個好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