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呂學智)

本篇,以環宇基金會所服務之弱勢兒少為例,試圖探討現代社會快速變遷所帶來的衝擊,與如何對台灣青少年造成影響,以及如何找到可能的因應與協助之道。

建安十一歲,是一個很沒有自信,也不愛跟人講話的小孩,具有自閉症傾向,任何活動都只是一個人蹲在牆角玩耍。然而只要遇到不順心或不如意的事情,就會大發雷霆,如火山爆發。

陳凱十二歲,瘦小黝黑,喜歡挑釁、大叫嗆聲、找人幹架,還會隨地亂尿尿。他這種行為表現,其實是在自我保護,他常會故意裝得很兇,並顯露出流氓氣概,目的是希望別人會怕他,不要欺負他。

志揚十四歲,因為學習障礙而常被嘲笑與排擠,生氣時會想要揍人,曾拿起椅子準備砸人,有時還會拿雨傘或滅火器,有一次甚至是去拿菜刀…,然後說:「我好想把他殺掉!」

狂飆又迷惘的青春期

進入「青少年危機」階段的孩子,正值追求自我定位的重要時期,探索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。然而不幸的孩子們,因為家庭驟變而對自己的未來,更充滿了迷惘和不確定,鎮日鬱鬱寡歡,不知何去何從。

有些孩子就選擇在街頭遊蕩,有時會遇到陣頭或幫派吸收小弟,然而加入幫派,躲在黑社會的保護傘下,就能安然無事的長大嗎?所幸他們遇到了環宇基金會,他們每天下課後,都會到課輔據點去。

那看似不具顯著成效的課輔據點,卻因恰如其分的提供了孩子所需要的關懷與資源,經由一個像家一樣溫馨的環境,讓他們感受到安心自在,並發現自己的特長與未來。

而,家人,永遠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;愛孩子是一種能力,無論貧窮或富有,都能適時的散發出來。我們就在最重要的關鍵時刻,對孩子說出如家人般關懷的心聲,這些話如暮鼓晨鐘般的敲醒他,因而獲得了奇蹟似的轉變,給他們自己一個最佳的抉擇。

尋找自我認同

青少年們正處於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,最易受到週圍環境的影響,造成自我認定的混淆或盲從,甚至激發偏激思想與偏差行為,嚴重影響日後的發展。我們有責任幫助這些青少年暸解自己,以及如何面對生活環境的衝擊,幫助他們學習因應及解決之道。

心理學家已經找出青少年共同的人格特質,例如好奇、幻想、質疑、多變、矛盾及缺乏安全感…等思維與反應。有人認為,青少年的行為表現是利他而又自私的、盲目服從而又反抗權威的、理想主義卻又憤世嫉俗的……,或是最後給他們加上一個標籤,稱之為「叛逆期」。

大多數學者認為,青少年期是一個過渡時期,除了發生許多身心方面如性徵上的變化之外,他們更在意的是追求情緒、社交與自我價值上的認同,這正是此一時期最主要的發展任務,也是青少年最大困擾之所在。

在此特別提醒大人,千萬不要隨便貼青少年「標籤」;只要我們能耐下性子、陪在孩子的身邊,用心聆聽孩子的內在聲音,狂飆的青春期,就能安然度過。

令人擔心的社會影響

但由於時代快速變遷、社會文化改變、家庭功能不全,以及網路的種種誘因,這些究竟對台灣青少年帶來什麼樣之影響?

(一) 暴力傾向

藉著媒體報導,議會衝突、街頭抗爭、暴力訴求……等,即成為青少年效法之榜樣。隨之而來,校園暴力事件增加,如霸凌事件、勒索歪風、鬥毆殺人事件等……,青少年犯罪手法兇殘,不能坐視不顧,必須警覺青少年暴力傾向的嚴重性。

(二) 單親學生日增

台灣離婚率早已躍居亞洲之冠,父母離異造成子女淪為單親學生,家庭功能不全極易導致不良身心發展,自然衍生異常行為。不僅如此,後續所帶來的子女撫養、財產、心理問題,需要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。紛亂的社會現象,混亂的價值觀,使人失去互信、互愛、互諒。

(三) 色情氾濫

隨處可見的情色廣告、色情網站氾濫、隨口黃腔穢語,以及色腥羶的媒體報導等,難免激起青少年想入非非,進而被好奇心所驅使而付諸行動,引發青少年犯罪問題。色情戕害青少年身心的後果嚴重,最明顯的是性觀念偏差,導致性行為、賣淫及墮胎等問題,令人憂心。

(四) 毒品誘惑

毒品氾濫日趨嚴重,連平靜的校園也被滲入。經常看到毒品走私、販賣、製造的新聞案件,且毒品樣式花招百出,犯罪年齡逐漸下降。這些往往牽涉到幫派與廟會陣頭之爭,即便是偏鄉學校,都有可能淪為毒梟吸收對象的目標,毒害已侵入校園,不得不思考對策。

(五) 校園倫理式微

現代家長護子心態高昂,凡遭遇委屈,一律提告或訴諸媒體,致使老師動輒得咎,尊嚴喪失。而自尊心容易受挫青少年,也極易產生抗拒要求的心態,加上網路媒體的蠱惑,於是對抗、挑釁、毆打老師等事件頻仍,致使傳統的尊師重道觀念蕩然無存,校園倫理已不復從前。

守護徬徨不安的青少年

上述的亂象,不僅為社會帶來不安、道德淪喪,最重要的是,對兒童和青少年教育造成反效果。當眼見兒少行為日趨偏差,青少年暴力犯罪日增、吸毒人口躍升,以及性氾濫現象時,我們是否察覺到,道德重建、善良風氣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?

如何協助青少年建立正確價值觀,認清自我價值及自我發展的潛力,來面對成長過程中潛伏之危機,以安全渡過所面臨的危險期,是極為重要的議題!

  • 強化家庭功能

「家庭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核心,對個人發展與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能。透過發展以家庭為核心、社區為基礎之整合性家庭支持服務體系,設置社區化支援機制,提供積極近便性服務,預防與協助處理隔代教養、單親等各種類型家庭之危機,維繫家庭固有養育照護功能,協助家庭自立。

  • 增進親職教育

以改善親子關係為目標,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,協助家長與子女溝通,鼓勵參與親子活動,關心子女的成長與發展,認識其朋友等。同時,促進與學校聯繫,建立良好支援網絡,一旦子女出現行為偏差等問題,可以尋求協助及輔導。此外,鼓勵與子女一起培養共同嗜好,藉此加強溝通渠道。

  • 提升學校教育

在108課綱中,針對青少年加強法治與道德教育,引導參加社會實踐,打開視野與豐富經歷,落實生活化教育,避免形式化教學。培養正確價值觀與正向思維,以抵制社會不良風氣。此外,通過心理輔導與團體活動,增強青少年的自尊心、自信心和進取心,提高挫折容忍度,增進人格完善。

  • 提供職涯探索

協助青少年提前進行職涯規劃,辦理各項職涯探索課程或營隊,使畢業後能順利進入職場就業。配合產業脈動及社會需求,施行實習方案,使學生能依個人興趣、性向與才能,適性學習發展,且於畢業後能快速與產業接軌,成為各級各類應用型專業人才。

  • 落實犯罪防治

落實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宣傳教育,深切體認防治青少年犯罪之重要性,政府警察等司法部門應堅持掃黃與打擊非法,發揮政法機關的主力作用,對學校周邊的各種娛樂場所,以及歌舞廳、電子遊藝室、廟會陣頭等,進行徹底清理,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。

結語:孩子是靠整個村莊養大的

過去,我們是怎麼度過青春期的呢?雖曾徬徨少年時,卻還不至於這麼危險不安。如今,我們開始意識到年輕人面臨著可怕的危機,他們所面對的困境是層層相扣的,可能缺乏關愛與引導、表達能力有限;或是太順從而喪失活力,或是太叛逆而橫衝直撞,彷彿站在懸崖邊緣上,一不小心就會跌得粉身碎骨。

有一句非洲諺語:「孩子是靠整個村莊養大的」(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.)別具深意。過去的孩子,無論是否有健全的雙親,都能在家人、親戚、鄰居共同的關照下,平安健康的長大。因而我們這一代,也有責任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、充滿愛與關懷的部落。

事實上,貧窮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,但孩子需要翻轉的機會。在家庭,是靠家人或親戚給予的情感、凝聚力;在社區,則是靠學校、社區提供的活動,以建立他們與同儕的歸屬感。期許我們共同努力,關心我們的下一代,為社會與青少年盡一份心力。

 

參考資料:

  1. 內政部(2020)/統計處
  2. 林仁廷(2018)/青少年心理的四大困境:一個心理師的觀察
  3. 吳俊輝、施威良(2013)/新北市少年之犯罪社會學論述與少年犯罪趨勢分析
  4. 彭昱融(2014)/情緒管理–青少年大課題
  5. 陳荔彤(2000)/正視青少年問題及其法治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