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編輯室 呂學智)

截至2022年6月15日止,全球已有超過5.4億人感染新冠肺炎,640多萬人不幸喪命,台灣則有近3百萬人確診,死亡人數超過4,000人。全球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,不僅出現失業浪潮,更影響人民生活。此一災難尚不知何時結束,未來還有多少人將會因此喪命,也難以預料。

此次疫情大流行對經濟的影響深遠,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全球性衰退,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受封鎖狀態。由於恐慌性購買、抗疫商品用量增加、工廠和物流中斷,以及市場上供應短缺等問題,衝擊各行各業。衍生價格欺詐與物資不當交易的現象,影響社會秩序甚鉅。

COVID-19疫情是一場沒有煙硝、看不見敵人的戰爭,其對人類文明的衝擊甚至超越兩次世界大戰。儘管台灣努力防疫,然而最近疫情的爆發,更引起民眾焦慮與恐慌的情緒。其中與年輕人息息相關的,就是學校停課、居家上班、遠距教學……,其帶來的效應,無遠弗屆。

關閉實體課室,我們能看見什麼?

因為疫情大爆發,學校不得已採取停課或關閉的措施,但教育系統應當要在此刻重新探究教育的本質、解構教育的形式,進而重新思考如何建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系統。

雖然「遠距教學」是最主要的因應措施,但卻帶給教育現場如洪水般的災難,對家長而言,更是一場噩夢。回溯過去線上教學的軌跡,不乏認為線上學習將成未來主流的論述,另一方面,對於遠距教學抱持負面擔憂的人,也有其立場。

從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,學生在防疫期間的不適應,其實正因為許多學校活動的消失,例如社團、集會、競賽、表演……,以及同儕和師生之間的互動等。失去了實體課室,教學變成只有單向連結,缺少多元交流,各種競賽活動也取消了,缺乏實體溝通與討論的機會。

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,後疫情時代中,學校該如何在課室的物理空間消失後,仍然可以維持這些在實體課室才擁有的價值?是否遠距教學的科技,也能發揮正式課程以外的功能?

遠距教學優缺點分析

遠距教學看似優點不少,卻也有許多無法取代傳統教學方式的地方。除了缺乏臨場感之外,也無法取代需要講解與討論的過程,在課堂上師生的互動,效果也顯得相當薄弱。

乍看之下,只需利用網路即可讓身處異地的師生進行教學上課,但這樣的方式也衍伸出許多問題:

在線上教育中,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況,比如有學生在電腦螢幕前,豎起一張自己的照片,以此矇騙老師。還有學生把攝像頭關掉,假裝自己電腦有問題。對於長時間注視枯燥的鏡頭,許多學生出現分心、翹課、直接開雙螢幕,或是做其他事情的情況,更有甚者,直接拿起手機玩遊戲。

線上教學的實際問題

有老師反應,線上課程的進度、效果都和實體課程差很多,主要是無法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,若家長無法監督,出席率和專注度就會影響學習效果。

自然學科課程採遠距教學,在校學生可以從事實驗操作,在家學生卻在視訊另一頭乾瞪眼。或因網路卡頓、受設備影響、投影畫面模糊不清……,都影響教學品質。

遠距教學,不該成為唯一的學習途徑

固然,教育現場的線上教學技術與能力已經大幅躍進,但若我們只將遠距教學當作未來唯一的教育途徑,卻沒有去反思教育真正的本質與結構性問題,那我們不只是在進行階級再製,更是在塑造貧富差距,創造極端的教育不均等。

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該重新理解,不論是學校課室型態、線上教學或者是在家自學方案,這些都僅僅只是教育的一種途徑。多元的社會當中,教育本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態樣,我們必須認真思考,確實有些孩子難以適應學校型態的學習團體,但我們過去的教育系統,強調齊頭式的平等,會迫使這些孩子,忍受著難以想像的痛苦。

線上教學是一種新的趨勢,有些學生受惠於它的便利快速,但卻也有學生無法僅僅與電子媒體互動而獲得任何學習效果。另一方面,在家自學需要足夠的資本及時間,但如有孩子真的適合這樣的學習途徑,政府該如何支持他們?

後疫情教育老師將轉為陪伴者

台師大前校長張國恩以「極速科技之未來教育」為題,在發表專題演說時提到,後疫情時代將面臨四大轉變。包括:

  • 教學與學習型態改變
  • 師生互動模式的創新
  • 學生為主、老師為輔的角色轉變成為趨勢
  • 重新思考教師是陪伴者或學習管理者

他認為,疫情改變教育面貌,學習環境的重製與強化,包括電腦設備升級、網路的穩定度等,大數據與AI帶來個性化教學,視訊化教育也使學習管道更公平;另跨國教育合作的變革,擴大了學習資源分享,但學習管道量多卻不一定質精,最後則是非同步教學的廣泛運用。

在後疫情時代,「虛實整合」的教學著重深度自主學習,線上課程成為趨勢,卻也較易使學生分心。思考教學的新模式,鼓勵互動參與,才能有效補足線上教學的缺陷。

後疫情時代,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

 

第一、自我控制的能力

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學習對自己的意義,他才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向上的動力。在這種動力下,當面

對著誘惑時,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學習克制自己,並在過程中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,最終形成真正的自律。

第二、自主學習的能力

在自主學習上,最重要的是閱讀能力的提升。尤其是後疫情時代,更多學習知識被放到了雲端課堂裡,此時,學生面對資料的理解、分析、研究等能力,都是學習的關鍵。一旦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,自然就能汲取較多的資訊,進而得以思考、整合與分析。

第三、自我規劃的能力

自我規劃能力,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是擁抱著變化的,制定學習計畫的能力。在我們的規劃之中,並不是每一步都會完全按照我們的想像進行。但是有了正確的規劃,我們就可以保證學習的方向不會錯誤,學習的路徑不會偏離。

未來教育的新起點

COVID-19 疫情之後,遠距工作管理、線上學習等、文化娛樂,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社群媒體、資訊傳遞與雲端儲存、大量的搜尋與大數據的使用,更為迫切。

未來的教育將思考,擴增深化數位人文教育,融入科技,發展跨領域智慧應用外,同時針對人文與社會科學議題導向,發展數位網路及社群媒體的結合,拓展更全面性的智慧化創新與學習方式。

在面對病毒和疫情肆虐的未知與無助,諸多新的機會與生活輪廓逐漸形成,疫情之後並非是一個結束,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。

 


【參考資料】
1)赤  余/2022/當挑戰來臨,你是怎麼鼓勵自己要勇敢的?
2)楊逸飛/2021/遠距教學不該成為「唯一」的學習途徑
3)老靈魂/2021/網路教學等於進步?從疫情時代的「線上學習」
4)張智翔/2020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創新:科技協助度過疫情,也讓師生樂在學習
5)洪雅芳/2021/當學生消失不見、心理健康惡化,英國如何因應疫情對教育的長期衝擊